□首席记者 张磊
在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疾控体系建设、“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及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等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我国相关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与重大进展。
初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疾控体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疾控体系系统重塑、快速发展的5年。“中国特色现代化疾控体系已初步构建,疾控核心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沈洪兵表示,这一成就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治理机制更加协同。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均成立了疾控局,强化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设立多种形式的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会商和联动机制。推进医防协同与医防融合,开展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并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第二,监测预警更加灵敏。传染病监测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机构、2.8万家发热门诊和1041家哨点医院;监测渠道从发热门诊、哨点医院拓展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病媒生物和城市污水监测站点等;症候群监测从1类扩展至5类,覆盖90多种病原体;实行“多病种同监测、一样本多检测”,显著提升监测效率。建设国家和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部署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第三,应急处置更加高效。29个省份建成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所有省级疾控中心和90%以上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推广应用“95120”全国疾控电话流调系统等。建成25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实现每个地市和区县均配备传染病应急小分队。
第四,支撑保障更加有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依法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疾控专业人员数量增加约14%,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加挂预防医学科学院牌子,组织实施专项研究,筑牢科学防控根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大流行协定”等国际公共卫生规则制修订,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援外,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不断优化调整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开展脊灰疫苗补种,在全国推进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应用,优化预防接种单位布局,方便群众就近接种。“今年国家将推出面向适龄女生的HPV疫苗接种服务,并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保护女性健康。”沈洪兵说。
让“夕阳”更暖,让“朝阳”更艳
“一老一小”是民生领域最受关注的群体。“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这两个重点人群,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夕阳’更暖,让‘朝阳’更艳。”郭燕红说。
在服务“一老”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国设有1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达到6151家,占总数的84.6%。同时,我国推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已在94.4%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置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并配置医务社工协助老年人就诊;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上门护理及“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健康管理方面,目前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约1.4亿人次健康管理服务。2025年,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新增胸部数字X线正位检查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提供认知功能初筛检查,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提供分级分类健康服务。
在服务“一小”方面,全国设置3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儿科专科联盟建设,提升儿科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绝大多数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可提供儿科服务,8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儿童常见病诊疗服务。截至2024年底,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达到24.39万人,较2020年的16.34万人增长49.3%;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到2.47张,较2020年的2.18张增长13.3%。
针对儿童“小眼镜”问题,我国对0~6岁儿童开展眼保健和视力检查,2024年检查覆盖率达95.4%。同时,为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积极推动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经过努力,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和吸烟率均呈下降趋势。
对于近期出台的育儿补贴制度,郭燕红表示,目前线上线下申领渠道已全面开放。截至9月10日上午9时,全国已提交超过2400万条申报信息,覆盖约80%的目标人群。各地正加快推进审核和发放工作,确保育儿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让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余艳红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着力建高地、强基层、补短板、优布局,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建设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中医药高地。通过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目前,已形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中医药服务。
二是中医药服务供给不断提质扩容。以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核心,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巩固扩大中医药特色优势。2024年,全国中医类总诊疗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60%。
三是通过开展医院绩效监测、等级评审,引导中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深入开展改善中医药服务行动,推动“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国家中医药局网站开设“便民就医导航”平台,提供中医医疗信息查询和预约挂号服务。定期举行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
中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关系临床疗效和人民健康。“药材好,药才好。”余艳红说,“十四五”以来,我国坚持以促进中药质量提升为根本,优化政策供给,推动多部门协同发力、全链条综合施策。在种质方面,建设高标准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种子7万余份,建立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良种供给水平稳步提升。在种植方面,推动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广生态种植等技术,扩大优质中药材供应;川贝等重点品种的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中药全产业链进行系统部署,构建部门协调联动新格局。
创建个体化诊治的“中国范式”
“十四五”期间,我国卫生健康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郭燕红介绍,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多款国产创新药陆续获批上市,填补相应领域空白,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泽布替尼已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国产HPV疫苗广泛使用,快速提升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近日,国产九价HPV疫苗投入使用。
医疗器械和设备创新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CT空间分辨率比传统CT提高2~3倍,扫描速度更快,辐射剂量大幅降低。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研制成功,大幅提高手术精准度,减轻患者痛苦。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人工心脏、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等实现自主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
在疾病防治方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开展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研究,将难治性、免疫耐药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有效率从13%提升至44%,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取得国际该领域最佳疗效。系统性红斑狼疮重要脏器损害诊疗体系研究实现疾病演进及脏器损害的精准预测和量化评估,创建个体化诊治的“中国范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不断赋能中医药质量提升。余艳红表示,中医药领域已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将中药质量提升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和攻关任务。组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推动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拓宽中药质量评价和研发创新途径。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等项目,支持中药资源保障、生态种植、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在新药研发方面,构建起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2021年以来,已有5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包括27个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新药研发进程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