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村卫生室蜕变背后的“健康密码”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 : 2025-06-27 09:16

  这天清晨6点半,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山边村卫生所的铁门打开,卫生所医生谢锦樵熟练地检查起药房的温湿度监测仪。货架上各类药品分区码放,电子溯源系统的屏幕上显示着最新的药品流向记录——这片曾堆满杂物的仓库,如今已成为海沧区的“村级规范药房”。

从“一村示范”到“全域普惠” 

  山边村卫生所的蜕变,源自海沧区卫生健康局推行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政策。曾经的旧药房功能区划缺失、冷链设备闲置、手工台账漏项、中药材潮湿霉变,后来在东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下,谢锦樵拆除废旧药柜、更换为智能冷藏柜,将手工台账升级为电子监管系统,引入“药品近效期警示标签”。这些改进,不仅让山边村卫生所通过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规范药房”的评审,更让村民们拥有了可追溯的用药安全网。

  “规范不是枷锁,是守护生命的轨道。”谢锦樵的话道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的核心。如今,他不仅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还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测量血糖。这种“医疗+预防”的融合模式,是海沧区构建“三不出”健康服务体系的缩影——让高龄老人不出户、慢性病患者不出村、小病群众不出区,将医防融合的触角延伸至乡村末梢。

  目前,海沧区已构建起“15分钟健康服务圈”:4个健康主题公园嵌入社区,3条智慧健身步道串联山水,53个“健康俱乐部”每月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同时,启动免费脑健康筛查、鼻咽癌筛查项目,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跨越。从山边村的药香到全区的健康生态,医防融合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基因”。

为重点人群织密健康网 

  在山边村,李阿婆的健康档案里不仅记录着血压、血糖等数据,还有一份专属“中医体质辨识报告”,这得益于海沧区针对重点人群的“三聚焦”管理策略。

  聚焦老年健康,海沧区整合“防、筛、诊、治、管、康”各环节,构建老年健康一体化管理模式;持续开展多项重大慢性病筛查工作,涵盖慢性乙型肝炎、肝癌、慢阻肺病、大肠癌、慢性肾脏病、肺癌、冠心病等,为早期干预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妇幼健康,海沧区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理念,打造“孕前—产前—产后”闭环式管理模式和妇女“两癌”防、筛、管三级防治体系,提高服务可及性。

  聚焦儿童健康,海沧区开展儿童养育照护等医育结合服务,打造儿童友好型环境,配备专业养育指导员,设置标准化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场所,配置适宜的教具、玩具,常态化开展科学规范的儿童早期发展促进服务。

上下联动打破城乡壁垒 

  海沧区通过资源重构,打造“三联动”协同服务新生态,即促进全专融合与上下联动、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患互动、促进科研创新与课题引领。东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的辖区多为农村,得益于“三联动”机制,该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共建“葛均波名医工作室”,专家每周到社区坐诊,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三甲医院的专家。自2023年开展合作以来,上级专家累计到东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260余人次,诊治患者近3800人次,完成心脏彩超检查近240人次,通过绿色通道转诊50余人次,让当地患者享受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便捷服务。通过“胸痛救治单元”平台、“沪闽心脏大血管联盟东孚站”平台,海沧区基层医生可实时连线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医院的专家,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双绕行(即不经过急诊科、不经过心内科重症监护室)转诊模式。

  谢锦樵也从“三联动”机制中受益,他通过“1+1+1+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N个辅助角色),与上级医院专家共同管理辖区慢性病患者。2024年,山边村卫生所门诊量达2.29万人次,处方量达2.45万份,基本实现了“慢性病患者不出村”。

  (李桂香)

来源:健康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