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为抓牢“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过去一年,福州市以“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医改步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密织榕城百姓的健康保障网,丰富“健康福州”的大格局新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考察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和路径,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遵循。”福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郭勇表示,全市卫健系统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总书记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坚持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实干担当深入贯彻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导向,推动医改走深走实,取得新实效、展现新气象。
引入优质医疗资源
加速实现大病不出省
深化医改,福州“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出彩!去年,福州在全国首创“集成化医改”模式,在医药卫生全领域构建12个体系,实施48项改革任务、183条具体措施,推动医改从试点探索、单兵突破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努力为福州打造出一批群众满意的好医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和骨干,加速实现大病不出省。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我市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曾经必须出省治疗的疑难杂症,由于名院、名医的到来,让本地患者实现了在“家门口”看病的愿望。
当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加速推进。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提上议程,此举将切实提升我市医疗卫生能力和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均质化,减少患者长途转诊,降低患者和医保负担。
时间拉回去年5月。彼时,位于滨海新城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正式开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选派100多位专家、学者,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00多名中级、高级职称医务人员组成专家团队。上海专家以长期驻扎或定期来榕等形式,提供坐诊、手术、查房、教学等。“在‘家门口’得到国家级的高水平医疗服务,疑难重症不出省也能有一个定论,健康更有保障。”省内病患从不同地方赶来,省外患者慕名而来,大家来自各地,感受却相同。
窥一斑而知全豹。福州市卫健委坚持以全局思维打造卫生健康标志性成果,主动“架桥”,让百姓看病更顺畅、更便捷,促医疗服务水平节节高。
去年,大力推进市疾控中心新址等16个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市八医院重建工作,建成并投用5个项目。9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医学中心顺利通过验收。今年,争取1到2个专科达到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水平,启动临床专科培强培优培育建设工作,落实全省“创双高”,争取获评3到5个省级重点、5到10个市级重点专科项目。
与“数字”有关的医疗健康服务形式,也正在被全面激活,为实现大病不出省提供数字支撑。作为全国首个区域统一的“一站式”医疗便民服务平台,“榕医通”目前已覆盖全市市属13家、县级22家医院和17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注册用户超570万人,线上注册用户数超70万人,服务惠及市民突破1.7亿人次,数字医改“福州模式”粗具雏形。
大手牵小手
力争一般病在市县解决
如何做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福州给出的解题思路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医联体模式,大手牵小手,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就诊“双下沉”,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建强分级诊疗体系的县域龙头。
“不用再跑到大医院去找专家了,专家主动‘找上门’来了。”日前,福清市民陈先生在福清市第三医院顺利完成“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的主刀医生是福州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黄海和主治医师林勇。
陈先生因遭遇车祸,致多发肋骨骨折并错位严重,同时合并血气胸。作为首批加入市二医院医联体的基层医疗机构,福清三院为陈先生检查后,立即向市二医院发出会诊请求。黄海和林勇应约而至,与福清三院主治医师邱燕武就陈先生病情进行会诊,制定手术方案。
“手术的顺利完成,扩展了我们的外科手术范围,意味着我们对危重外伤病人救治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邱燕武表示,相较传统治疗方法,该手术可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胸痛症状,并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2013年,市一医院在我省率先成立医联体,随后我市又相继组建了市二医院、精神卫生、肝病、皮肤、中医、儿科和结核病等7个医联体,实现三甲医院对县级公立医院和124家乡镇卫生院、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全覆盖。
双向转诊、专家坐诊、技术帮扶、远程会诊……过去一年,福州医联体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效用。像黄海和林勇一样的三甲医院专家,与基层频频互动,让患者拥有更多健康感的同时,也助力基层打造出一支支精兵劲旅。
县域医疗实力如何更强?如何与上级医院在医疗、技术、管理等方面同频共振?福州继续用创新思维、担当作为解题!
市卫健委领导表示,当前正在探索集团化办医改革试点,将由市属大型医院先行试点,联合若干家市级、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医疗集团,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全市构建形成2~3个医疗集团的体系格局。建立医疗集团资源整合共享流动机制、患者双向转诊机制、内部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医疗集团运行实效;通过完善医疗集团分级诊疗、医防融合和健康管护机制,让群众享有更便捷、更经济、更全面的医疗健康服务。
我市聚焦让百姓少得病、看好病、看得起病的目标,均衡城乡医疗资源布局,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进“药、价、保”集成改革,力争到2025年实现福州卫生资源、医疗保障和居民健康水平等指标达到或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到2030年,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指标水平,为新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州医改”经验,努力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
医防深度融合
推动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10分钟不到,体检全部完成,这个‘小家伙’作用可真大!”近日,连江县透堡镇龙头村村民刘景时老人到村卫生所测血压,在村医刘峰的指导下顺带做了心电图、血糖、血压、血脂等检测。不多时,刘爷爷的健康数据同步上传至“村卫生所信息系统”,他的个人健康档案完成更新。
刘景时所说的“小家伙”,是近期加入连江县村医大家庭的便携式健康一体机,集心电图、血糖、血氧、血压、血脂、尿常规等功能于一体。只有平板电脑大小的身材却有着大智慧,具有检测数据的采集、储存、处理、传输等功能,大大提高病患就诊效率。
“以前要做这些体检项目,都要走上半个小时到镇卫生院才能测,现在家门口就完成了。”看到自己的体检结果,82岁的刘景时不由发出感叹:“真快!”
“群众更信任我们了。”从医数十年的龙头村卫生所村医刘必春颇有感触,以前为村民看病,只能用血压器、听诊器、体温计“老三件”。现在,他们不仅扩大检测范围,还能通过一体机生成的数据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给群众做健康指导。
这也意味着,今后市、县、镇级医院可随时调取、查看病患的个人健康档案和疾病史,医防结合的模式,切实推动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视线从乡村转向城市。15分钟左右的“步行就医圈”让榕城居民身边越来越有“医”靠。这不,台江区宁化街道居民李依姆就有满满就医获得感。由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她以前要孩子定期陪着到大医院拿药,现在自己走几百米,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搞定了。
“这里有全科家庭医生团队为我们这些老年患者服务,大医院的专家也不时过来,而且医药费还下降了。”最近,取好药的李依姆再次为家门口的就医服务点赞。
医防深度融合,需要多维度构建硬核联动体系,让基层真正“强”起来。我市以强基层为重点,全面加强县域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断扩容下沉,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异地就医转诊制度不断完善……一项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药方一一开出,群众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投入6.2亿元用于促进县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做强做大。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