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八闽动态

乡村医生——离百姓最近的“健康守门人”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三明日报 发布时间 : 2025-09-15 08:59

  乡村医生是医疗体系延伸至乡土的毛细血管,他们不是声名显赫的医学专家,却是离百姓最近的“健康守门人”。一根银针、一套竹罐、一包草药,这样一群人让中医药的智慧在乡土间绽放光彩,成为乡村健康最坚实的依靠。

 

三十载坚守 搭建家门口健康桥

  三明永安市小陶镇上湖口村卫生所的刘春棉医生,便是这一群体的一员。今年51岁的他,已在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上坚守了32年。

  上湖口村常住人口1300余人,老年人群体居多,不少人患有高血压、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病。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刘春棉先后到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永安市中医医院进修,并拜师老中医廖芳生,潜心钻研针灸、推拿、中药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  

刘春棉教村民辨别中草药。

  2023年,上湖口村卫生所的中医阁建成投入使用,结合原有的诊疗基础,村卫生所形成了更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服务模式,为村民提供更多选择。“中医阁以中医特色治疗为主,目前主要为村民提供中医药、针灸、拔罐、推拿等服务,还配备了中频电疗仪、艾灸仪、红外线治疗仪等设备,很受大家欢迎。”刘春棉介绍。

  村民吴大爷患腰椎间盘突出多年,行动困难,儿女们打算送他进城做手术。得知村卫生所能开展中医治疗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刘春棉根据症状采用针灸疏通经络配合中药熏蒸温经散寒的组合疗法,连续治疗一个月后,吴大爷的疼痛明显缓解,生活得以自理,还节省了进城手术的费用。“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中医治疗,太方便了。”吴大爷的话语里满是激动。

  为了让中医药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刘春棉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村里有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便推出“炕头中医”服务,定期背着药箱上门为老人们把脉、针灸,将药品送到床头,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农闲时节,田埂地头就成了他的“田间课堂”,他会耐心地教村民们辨识身边的草药,讲解艾灸保健的方法,告诉大家哪些草药能清热解毒,哪些能祛湿止痛,让中医药知识慢慢融入村民的生活。

  32年来,刘春棉扎根在故乡这片热土上,用坚定与奉献架起了一座连接村民与健康的桥梁。他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认可,先后获得永安市“优秀乡村医生”“农村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药香传承 做百姓健康守护者

  在安砂镇江后村,村医邱思茂同样用一生践行着乡村中医的使命。

  邱思茂的父亲曾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在村里行医治病几十年。从小耳濡目染,邱思茂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2000年从沙县卫生职业中专学校毕业后,他考取了执业助理医师。

  起初,邱思茂也和多数同学一样,认为城里环境好待遇高,就想着进城发展。但思来想去,他还是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守护村民健康的重任,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邱思茂为患者做拔罐治疗。

  邱思茂说,过去农村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尤其缺少专业性技术人才,加上江后村地处偏远山区,离镇上近8公里,看病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他从事村医的重要原因之一。“城里不缺一个好医生,但这里的乡亲需要专业的医生。”

  在多年的基层诊疗中,邱思茂坚持参加市里举办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和针灸理疗等传统技艺,为乡亲们解决跌打损伤、肢体疼痛等常见疾病。如今的江后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邻村的吴伯伯,长年患痛风,病情一发作就出现双下肢足背红肿疼痛。中医认为“痛风”多由“湿热痹阻”所致,邱思茂为其采用“刺络放血”法排除瘀滞的湿热之毒,配合拔罐疏通经络。次日,吴伯伯的疼痛明显减轻,有效缓解了痛苦。村民陈阿姨右肩酸痛伴轻微活动受限已有半年多,四处寻医问药效果不佳,药一停症状就复发。邱思茂根据症状对她予以针灸和远红外灯治疗,10天后,陈阿姨的肩膀疼痛明显减轻,多年困扰得以缓解。

  在邱思茂看来,治病不如防病,他在村里开设的“中医保健角”,成了传播中医健康知识的主阵地。他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深入浅出地向他们讲解四季养生的门道、家常穴位的按摩手法,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在日常中保养身体。不少村民在他的讲解示范下,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中医养生技巧,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待患者,邱思茂倾注了所有的爱心和耐心,他几乎没有固定的休息日,只要村民有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邱思茂说:“既然选择当一名村医,就会一直坚持,用心对待每一个患者,给村民看好病、服好务。”

  (吴梦茜 罗艳玲)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三明日报

附件下载: